第(1/3)页 大概是小田氏的祈祷起了作用,翌日一早村头就传来敲敲打打的声音,胡家人还没听到信,就被前来报喜的村民淹没。 “广清娘,府衙的官差带着鼓乐,仪仗来了,说是秀才公考中举人了!” “恭喜老太太,胡家又添新喜。” “恭喜老太太,贺喜老太太……” 一连串的恭喜祝贺说得胡家人既高兴又激动,小田氏被丫鬟搀扶着踉踉跄跄走出家门,看着远处高高的仪仗队伍仍不敢置信,她家广清考中举人了? 举人老人……胡老大努力了二十年都没能达成的目标,她的广清达成了! 说话的工夫,仪仗已经来到了胡家门前,敲敲打打的鼓乐手们将气氛渲染,骑着高头大马的衙役快速下马,来到胡家人面前。 将胡广清得乡试第一广而告知,从今以后胡广清变成了“胡解元”。 大红的喜报看得老太太心潮澎湃,不愧是未来的朝中重臣,胡广清的才名才刚刚显露。 只是…… 上辈子的胡广清考中解元了吗? 怀疑一闪而过,老太太也没当回事。 小田氏捂住嘴巴喜极而泣,真是举人老爷,真是举人老爷…… 胡家其他人亦是如此,激动之情溢于言表,村里人与有荣焉,他们上河村终于出了一位举人老爷! 穷秀才,酸秀才,说什么的都有,但到了举人功名,便只有“举人老爷”一个称呼。 老太太折腾出来的各种东西,虽有实却无名,一个秀才身份放在村里的确受人尊重,在放眼整个县城,毫无根基。 举人不同,这代表半步脚已经踏入了官场,才有了庇护家族的能力。 老太太无比清晰地知道,想要将“胡记”发扬光大,背后支撑必不可少。赵渊那边终究属于外力,得来不易,失去却很快。打铁还需自身硬,只有胡家子弟在官场上有了一定地位,才会让人不敢小觑。 报喜的队伍离开后,老太太便和村长商量起办族学一事。 现在村里也有学堂,就是当初胡老大布置起的那个,他离开后,村长从县城请来位老秀才坐镇,村里的孩子都可以去那边启蒙,收取少量束修。 老太太想在此基础上开办族学,属于胡家的学府,培养属于胡家的人才。 村长自然不胜感激,他也是胡氏一族的人,自然希望家族能够源远流长。老太太办族学,不拘胡家子弟,只要是附近愿意来上学的孩子一视同仁。 此事由胡家牵线,占了八成的支出,剩下的两成,一成由胡氏族中出资,另一成则由附近村落合力出资。 等学堂建好后,老太太准备把胡家所有人一并打包都送进去。孩子要苦读科举,大人们则要识文断字。 无论是化肥还是农药,包括双季稻的种植都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。老太太要在她能力范围内让所有人都成为种地的一把好手。 眼下说那些尚早,说完学堂的事,村长又支支吾吾告诉老太太,现在天凉了,秋收之后,那些跟着老太太种地的人家都在担心地里瓜果的长势。 第(1/3)页